悦读·思享丨黄卓:货币数字化正在重塑社会契约的基础

Connor 抹茶交易网 2025-08-08 5 0

悦读·思享丨黄卓:货币数字化正在重塑社会契约的基础

智库思享

■ 黄卓

在比特币价格突破10万美元的狂欢时刻,在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竞速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全球热议“稳定币”的当下,《数字货币》这部作品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货币变革的复杂光谱。这部由长江学者尹志超教授及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团队共同撰写的作品,既非单纯的技术说明书,也非传统经济学教科书,而是一场关于货币本质、金融秩序与人类文明走向的思想反思。当我们穿透数字货币的表象,会发现这场数字技术变革正在改变现代社会的根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与财富贮藏的统一性,无不正在被重新解构,或许这正是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理想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哲学在当下现实世界,尤其是数字维度展开的新的交锋,一场可能重构人类文明基石的行动试验。

01

技术迷思与货币本质的再审视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特性,为货币发行提供了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书中详细解析的共识算法与智能合约机制,构建起技术乌托邦主义者心中的理想货币图景:无需信任第三方机构的点对点交易系统,只需通过密码学保证的价值流通体系来完成。这种技术原教旨主义叙事将中本聪的创世论文,被比特币的追溯者奉为新时代的《国富论》,认为比特币的固定供应量完美解决了法币通胀难题。书中对这段人类文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字行动实验给予了充分的回顾,带着读者透过技术表象看本质。书中对比特币的解剖更具启示性,认为它们更具数字资产特性,而非“数字货币”,毕竟仍然困囿于传统货币与金融资产的“不可能三角”之中。书中不乏启示的观点,比如:比特币的高波动性暴露了其作为价值尺度的缺陷,闪电网络的链下交易本质上复刻了中心化清算架构,而PoW共识机制带来的能源消耗悖论,恰似工业文明时期金本位制,在当下世界的数字镜像。

央行在数字时代对“货币认知”发生的深刻跃迁。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架构”证明,法定数字货币无需完全去中心化即可实现效率提升;稳定币、以太坊的DeFi生态则揭示,智能合约正在创造超越物理时空的价值交换范式。书中的大量章节,都对这种复杂多重轨迹做了阐明:数字货币不是非此即彼的技术路线选择,而是货币形态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进化。

02

展开全文

监管博弈中的制度重构

全球监管框架呈现出“监管竞次”与“监管套利”并存的奇观。欧盟的稳定币《MiCA法案》试图在创新与稳定间建立平衡,美国SEC对加密资产的证券属性认定引发行业震荡,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展现出独特的“双层防火墙”机制。书中对各国监管实践的比较研究显示,展现了大国监管策略的分野与趋同,监管者们正被迫在传统金融监管范式与数字原生特性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监管科技(RegTech)的演进速度滞后于技术创新,这个断层催生出新型治理难题。稳定币的储备审计困境、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法律真空、算法稳定币的死亡螺旋风险,都在拷问监管智慧的边界。书中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比如通过链上数据分析实现实时合规监测,将监管规则编码为智能合约,在技术架构层面内嵌监管逻辑,都具有启发意义。

数字货币的全球治理正在形成新的权力格局。书中围绕主权货币竞争进入数字维度和跨境支付网络的挑战两个角度,结合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创新中心与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案例,展开论述,为读者展现了国际货币体系最新的动态演进和治理形态变革。

03

文明演进中的范式革命

货币数字化正在重塑社会契约的基础。当个人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认证系统与通证经济模型,正在将人类活动全面货币化。书中探讨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案例显示,引发读者思考代币激励机制所创造新型的生产关系,以算法与代码为规则的社群治理模式,是否会对现代公司制度和福利国家体系构成基础带来根本性冲击。

数字鸿沟在加密世界也呈现新形态。掌握私钥的“加密原住民”与依赖中心化钱包的普通用户,是否形成新的阶级分化。数字货币的推广面临是否存在“技术精英化”陷阱。政府的“数字调控”能力,是否会引发“数字专制”的批评反而加剧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让读者找到作者的思考和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切。

文明演进呈现“数字—实体”双螺旋特征。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经济、NFT确权的文化艺术品、DeFi驱动的全球化资本流动,正在构建平行于物理世界的数字文明。而书中更是包含了作者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量子技术不断突破,带来的更新一轮“数实融合”的新思考。尤其是书中对量子计算的相关介绍,让人印象深刻,作者从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再到量子计算如何对现有金融加密体系(包括区块链技术)带来颠覆性冲击等一系列前沿性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直指问题的实质,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边界,启迪我们对当下区块链的发展、金融安全的深思。

合上书页,我们会发现《数字货币》揭示的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未来,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平衡:去中心化技术与中心化监管的平衡,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的平衡,货币主权与全球协作的平衡。作者更是用心良苦地试图教会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在量子计算可能颠覆加密体系的明天,在稳定币可能冲击主权货币的未来,在智能合约可能重塑经济规则的远方,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技术方案或无懈可击的监管框架,而是保持开放的认知心态——既能欣赏技术创新的瑰丽火花,也不忽视制度重构的深层逻辑;既能拥抱效率提升的时代红利,也时刻警惕技术滥用的潜在风险。

站在货币史的长河回望,从贝壳到贵金属,从纸币到电子账户,货币形态的每次嬗变都伴随着文明形态的深层变革。数字货币引发的革命,本质上有可能是对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货币金融体系的降维打击。当《数字货币》的作者试图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间寻找平衡点时,他们实际上在尝试触及人类文明存续的又一根本命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如何构建兼具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稳定、自由与秩序的新型货币文明?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这场信任革命的共同设计者。毕竟,这场静默的数字文明变革,正在每个智能手机的扫码动作中,在每笔跨境支付的链上足迹里,书写着属于数字文明的货币史诗。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评论